嗡嗡我雖然不是出生在彰化北斗..但原生家庭與學生時期居住在這
也算想了解和尋根...
但也因為沒有族譜(遺失
所以更想要去查找 除了去戶政找家中血脈
也去找尋網路、書籍等資料~
讓嗡嗡了解在寶斗有巴布薩族~雖然現在語言已消失 只能從傳教士的辭典來找尋
等到資料都蒐集好..我想去拍攝成彙整影片! ~ 紀錄嘛!
因為發現 沒有北斗在地的影片可以說這段歷史
北斗(舊名寶斗)文章分類 ▶ https://lisa605212000.pixnet.net/blog/category/2374275
依據嗡嗡所找的歷史文獻~從前人十六世紀荷蘭時期的戶籍資料,歷史上的巴布薩族的人口如下:
年代 | 村落數 | 人口數 | 村落平均 |
1647 | 9 | 2320 | 258人 |
1650 | 11 | 3171 | 288人 |
1655 | 10 | 3171 | 317人 |
據考究之地域範圍:東螺社(彰化縣埤頭鄉番子埔)、二林社(彰化縣二林鎮)、眉裡社(彰化縣溪州鎮舊眉)、半線社(彰化市)、柴仔坑社(彰化市大竹阿夷)、阿束社(彰化市大竹番社口)、馬芝遴社(彰化縣鹿港鎮)與貓霧捒社(臺中市南屯區附近)。巴布薩族曾經兩度遷徙,東螺社於嘉慶年間遷往噶瑪蘭,其餘在道光年間移至埔里盆地。
而寶斗原居民為乾隆初年,閩籍移民在舊眉庄建立一街肆,即 「東螺(舊社)街」,後來在北斗附近有計畫的建立市街,北斗建街的土地便是買自東螺社。嗡嗡我家父親祖先就是從舊眉移居來北斗(寶斗)的!
我們家很遺憾的 戶口民簿上顯示不是原住民!哈~
北斗原為舊濁水溪┬東螺溪河床下的河川浮復地。
故前人因應地理位置上的東螺溪水運之便,而擠身「四北斗」之列,但隨著東螺溪變成舊濁水溪,再由舊濁水溪變成麥嶼厝溪,只是一條區域性排水,東螺溪與北港溪隨然都是昔日濁水溪的重要分流,但今日已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東螺溪了,北斗也在東螺溪水運的沒落之後,消失了光華,除了北斗人猶記憶著「四北斗」之外,外人根本不知,或者說根本不承認有「四北斗」之說。北斗都沒落了,何況是舊眉。但繁華可以歸平淡,歷史卻是不能消失,但願藉由本書的書寫,喚起大家對舊眉的認識與重視。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繁榮商業沒關係,只要留下祖先汗跡和精神,舊眉仍是溪州的驕傲。也因為日治時截斷源頭讓濁水溪截斷源頭,讓東螺溪水量變少,失去了河港要塞的地位
由於漢人越來越多,以及東螺社域洪患頻頻,而巴布薩族有兩次遷移。1804年遷往宜蘭和1820年以後往埔里遷移,定居於林仔城,即今埔里鎮籃城里。
一.北斗鎮的人文發展史
-荷治時期:
在1624年荷蘭佔領台灣南部後建立政權,而台灣西部整個西部變成荷蘭人的勢力範圍大約要到1644年左右。並把各個部落劃分成四個地方集會區。
而現在的彰南平原屬於北部地方集會區。從之後的文本書籍最早在明鄭時期,荷蘭牧師有紀錄整理的《台灣日記》在1645年紀載:Groot Dobale(似舊東螺)的原住民頭目向牧師控訴:"約四月前Cleyn Dobale(似新東螺)的兩名漢人,在Groot Dobale建造一間旁有棚架的房子,他們使用該村社的居民勞力,卻不願意為此支付工錢。並在當地做生意一段時間了!好像是把該地當成是定居或作生意的所在地。"根據文獻紀錄,可推測漢人在明朝中葉後已在東螺社附近活動。並跟東螺社民有很多交集,這時已經有小型村落、從事商業交易和小規模的拓墾。
不論是最早的原本居住在此的平埔族東螺社聚落;還是之後明清的漢人來至發展成『東螺街』。都於此地理位置為主要發展優勢!也因東螺溪的水源充沛而孕育了適合人文和經濟發展的環境。不過因大批漢人因北斗地區具有經濟等優勢而陸續進駐,也因漢人部段擴張下東螺社民受到迫害而不得不離開他們最初的家園而往內山│南投、宜蘭等地遷徙。
-清領時期:
而在黃淑璥在《臺海使搓錄》中對於康熙末葉的東螺社有以下之記載『東螺、貓兒干間,有讀書識字之番。有能背誦毛詩者,口齒頗真;往來牌票,藝能句讀。』能推知清治初期東螺社已有些漢人居住,並與東螺社民有往來,故教導他們讀書識字與背誦詩經等典籍。
社中有一公共集會稱之「公廨」或「社寮」而通事也在此地處理社民的生活事物。而番社若有星木作屋,其他社民皆齊力助之,房屋落成之日,男男女女共聚一番。並攜酒漿、載歌載舞、酩酊歡樂盡興而歸。
清代的巡台御史黃淑璥曾命畫師將台的平埔番社分布都繪成『台灣番社圖』我們後人能從中窺探!而尤清康熙的古地圖能知道東螺社的社域和社民的民俗和生活。可清楚看到屋舍型態大致已填土危基,編竹為壁,上覆茅草。也為了防潮和雨水入侵故將土基架高,所以要搭梯才可入內。屋舍規模高可達五至六尺、寬五丈、深度能到十丈多。並多以喬木為柱。而前後左右皆有門可出入!屋內可煮食、可坐可躺臥。而粟米則放於屋外離地數尺的糧倉內~可防潮及被鼠啃食!
北斗鎮的重大歷史及意義:
│林衡道教授言民間流傳:一府 二鹿 三艋舺 四寶斗。
│清代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街區。
│傳說是清代在北斗街出現全台最早的夜市。
│是清代全台首屈一指的染布業中心。
│北斗的牛墟曾與北港牛墟和善化牛墟並稱為全台三大牛墟市集。
而在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調查 東螺作為當時人丁旺盛的社群。在北斗街的人口遠超過彰化其他地區。 清廷因平埔族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 在乾隆53年把台灣分成南北兩路執行屯田制 全台大屯4處 小屯8處
東螺設立大屯故反映出東螺社當時在彰化境內最具規模的聚落 同時東螺社屯丁人數也是彰化之首 亦是北路屯防人數最多的聚落
有段諺語紀錄了寶斗的往昔之繁華歲月光華!
另外能參考的書籍為:
《番社采風圖考》、重修臺灣府志、《番俗六考》
書中顯示:巴布薩族與鄰近的和安雅、拍瀑拉族因為相近而被寫書人往往相混,也因此對於巴布薩族的瞭解十分模糊。
我想平埔族應該跟現在一樣是兩大族血緣-南島語和閩粵人的融合吧!
目前可知的是,在飲食方面,隨著原住民族在十六世紀與漢人接觸,逐漸採納閩南人的灌溉水稻種植法,使得技術增加讓原為釀酒之需而種植的小米逐漸成為生活主食。巴布薩族也逐漸放棄了原有的遷村游耕(游牧),變為使用犁、鋤頭,並飼養水牛作為勞力之用。每年農二月間,小米與水稻播種之際,巴布薩、拍瀑拉與和安雅諸族皆舉行「換年」儀式,《番俗六考》:「每年二月力田之候,名『換年』,男女俱披雜攝色調苧紅襖,曰『色練』;或錦繡為之。……數十人挽手而唱,歌呼蹋蹄,音頗哀怨」。農作在農曆七月間收成,各族則在該時舉行收穫祭。 與拍瀑拉族一樣,巴布薩族不食牛、犬,有飲酒的習慣。巴布薩族捕鹿歌中有:「今日歡會飲酒,明日及早捕鹿,……餉完再來會飲。」的句子;《番社采風圖考》也記到:「(巴布薩族)製酒與哆囉嘓諸社同」。此外,《番俗六考》也提及巴布薩族有自製鹽的方法:「取海鹽泥鹵曝為鹽,色黑味苦,名『幾魯』」。但是質量不佳,自荷蘭至明鄭時期起,大多是由漢人處取得。 在衣著方面,下半身穿著裙褲,《番俗六考》:「炎天則結麻片為之,縷縷四垂,圍繞下體,以為涼爽,且便於渡水」。在髮型上,巴布薩族有立髮的習俗,《番俗六考》:「頂髮分兩邊,梳結兩髻曰『對對』」。女子有紗頭箍,稱為「荅荅悠」,婦女配帶珠串,名為「麻海譯(Mahaig)」。 在婚俗上,巴布薩以入贅與婚娶兩制兼行,但以入贅婚為主。這類的記載在史料中同樣與鄰近諸族相混。《番俗六考》中有:「如有兩女,一女招男生子,則家業悉歸之;一女即移出」;《東瀛識略》:「引男至女家婚配,……亦有娶婦入室者」。相關的記錄雖然不多,但是在《重修鳯山縣志》中卻有一段珍貴的巴布薩族娶婦的記錄:「(東螺社)……娶時再用數錢。或姐、或妹、妯娌。迎新婦入門,男女並坐杵臼上,移時而起;女戴『搭搭干』,用篾為之,嵌以蛤圈及燒石珠;插以雉尾為飾」。此外,巴布薩族有自幼定婚的習俗,《番俗六考》有:「東螺社,幼時兩家倩媒說合,男家用螺錢三、五枚為定」。而在喪俗上,《番俗六考》中則有:「父母死,服皂衣,守喪三月」、「喪服披烏布於背,或絆烏帶於肩,服三月滿。夫死,婦守喪亦三月,即改適」的記載。 巴布薩與和安雅有鼻蕭,長約二尺到三尺之間,以細竹管製,孔數為四孔,有直式與橫式兩種,吹奏時以雙手五指按孔,以鼻孔吹奏,。據古志所形容其音高下清濁中節度,不宛轉且不響亮。可能與山地原住民各族鼻簫有關連。
北斗最初的地名是「東螺」
北斗:在東螺溪(舊濁水溪)北岸,也因北斗有舊濁水溪加持下,成了海路的山產用品的集散地和要道
也在請領時期變成中部的交通樞紐 才會有一鹿二府三艋舺四北斗的政府在網站的假說
但在日治時期因河川整治政策影響,東螺溪的下游主流地位因河道淤積被西螺溪取代,故運輸量萎縮,再加上興築縱貫鐵路未經過本地,導致北斗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被員林取代。北斗命名由來:一說是來自於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Dabale-Boatao)的Boatao音譯;而在北斗街建成之日,地方仕紳依天象地理理論,以南一里有文昌祠,為「北斗魁前六星」之星象,往南二十里又有斗六,故「南斗六、北斗七」之星象,因此再改為現名「北斗」,惟臺語仍習慣以「寶斗」稱之。
北斗之發展底蘊
也因北斗鎮原為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眉裡社」的活動地區。由北斗地區古蹟廟宇創建年代推知,本鎮聚落形成的時間,大約在清朝康熙末年左右。嗡嗡父親祖先也是在這時過來的人。而乾隆年間為,東螺堡分東西二堡,東螺街屬於東螺西堡。
在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在原本舊街北方約兩里許的一處高亢河洲地「寶斗庄」,此地另建新街市「寶斗街」,所以新街建成之日便改名為「北斗街」。又因此街為東螺街之移建也被稱為「東螺北斗街」。
「臺灣番社圖」,由圖可看出「東螺社」位於東螺溪和西螺溪之間,離「大武郡社」(今彰化縣社頭鄉舊社一帶)約三十里。
北斗的古蹟除了宗教還有重要的交通 竟有水、陸兩種!
康熙中葉,渡台禁令寬鬆,大量漢人移。就東螺街遷移至北斗街後,就在東螺溪河道包圍下,雖都不能免除火水之災,但深得和水運交通之便。也因為地處特殊,不僅能入山獲得南投的山產;業者也可順著舊濁水溪到鹿港。也因為能從南投竹山等地取得竹子,北斗也成為中部最重要的竹材集散地。而北斗也因海產、山產成為內陸交通樞紐。清代都以北斗為渡口,渡河前也會想先充飢或停駐幾天。故商機就出來了!先民當然也樂享騎乘這般當時豐富的經濟蓬勃人文底蘊 ▶ 北斗鎮的飲食都很到味 飲食文化很發達!
可是因為繁榮富饒的街肆讓宵小覬覦,在今溪洲鎮舊眉和東州一帶,員是土匪窩,也因這段東螺溪河床路程是要渡河必經之路,但沒有管轄的人所以高過人頭的芒草,成了土匪的藏匿地點。除了土匪筏夫的勒索也讓旅業頭痛不已,因北斗為交通要津,需要筏夫幫忙擺渡!而當時也沒規定公告船資,常發生敲詐之行事。因民眾常向官府申訴,所以才立告示牌定公價這塊「嚴禁筏夫勒索示碑」立於1857年│咸豐七年,而當時的縣長│正堂秋曰關決定掃除積弊要北斗的地方人士招集筏夫討論船資等收費標準,刻於石上以告示人。
也因為有住宿需求,有很多的商業旅宿飲食的文化聚落 ▶ 日治就有許多酒店和其他特產!
建街之初地方仕紳為謀求長遠經營,街肆是以氾濫頹壞的重建之店安宮為中心 街區四周增設門隘嘉慶11年(1806年) 建街新北斗(寶斗)
除了東、南、西、北門 而廟前大街(今宮前街) 直通東螺溪-渡船頭就在河濱公園
而北橫街│斗苑路為主要的東西向的主要道,而街內道路設計交錯縱橫,整齊劃一的呈現井字型 堪稱是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建闢而成的街肆
我看書中或維基百科把建置時間認為是清朝!
另外~由於寶斗│北斗是中繼站和山海水路的匯聚點。故各路旅人亦多以北斗街為中繼站,為渡溪前後在街內作停留休息,入夜後 華燈初上,住宿旅客也不少
傳說在就近的宮前街 元市街一帶出現了台灣最早的夜市。
以迎合往來商旅所需及買賣交易的繁華景象。在中部也是僅次於鹿港的地位,之後地方也流傳著前面所寫的這段諺語!另外傳統社域及對應現在的位置~都有所修正。因為很多資料都未經求證或抄錄錯誤等,從漢人拓墾過程所樓下的契書、碑文等一手資料課重構東螺社的地域。
這時因為漢人多方移入原民越來越少或已漢化如天后宮就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而北斗很多伴手禮也在清朝開始創出!
古蹟】→在南彰化之北斗 《開基媽祖&東螺媽祖-天后宮、七娘媽》資料-*
渡船頭#
當年寶斗是海運的中繼站,如今在河濱公園有僅存一塊石碑供紀念。
因北斗(寶斗)自古便是南彰化的文化底蘊中心,而水路中~北斗東螺溪就順勢和鹿港相連的鹿港成為經濟圈。嗡嗡我才會有四北斗的說法!
在水運方面,可達鹿港、林圮埔(今竹山)、西螺等地
陸運方面,向東經過赤水可進入今南投縣內,向西則可至番仔挖(今芳苑),是山海路的集會點、交易中心。
也因為經濟繁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的說法。而北斗除了作為鹿港的內陸河港以外,也是濁水溪兩岸最重要的渡津(交通要道),稱為「三條圳渡」。莫不北斗為渡口溪水高漲,往往也要在北斗滯流幾天,這又促進商業繁榮和旅館業發達。故清朝的北斗街成為商業繁榮富庶街肆,不免引起宵小的覬覦。今天的溪洲舊眉河東州尾厝兩村一帶,原是土匪窩,這一段因東螺溪淤塞河床北斗街渡河必經之路,由於高過人頭的芒草,又是土匪的最好藏身之處。寶斗最繁盛時期有記載分成早市、午市、夜市,早市主賣山產,下午市主賣海產。兩市結束後,當時在奠安宮廟前廣場的北斗夜市便開始營業,可說是全臺第一個夜市。
而北斗的衰退從鹿港沒落開始,除了河道淤積外,而1860年的開港通商鹿港並不在其列,使鹿港失去交通據點而同屬鹿港經濟圈的北斗也受影響。而後北斗受洪災與回祿(祝融)之災,再加上東螺溪河道改變,終使盛極一時的北斗街榮景散去。
在地人狂推 ▶ 《《北斗夜市》嗡嗡不藏私 精選超好吃 每次必選店家!
不過現在北斗就只有禮拜四夜市 ... 不過美食超豐富! 嗡嗡我很推薦啦!
日治時期:在北斗「人崎」的木板橋,現在位置在萬來國小旁的「川並橋」,而當時稱「板仔橋」
古蹟x老屋#
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至今仍存在建築:
繁榮的北斗(寶斗)重要剛建設完成時的景象,如代表當時日本神聖空間...不同時期的「北斗神社」、「武德殿」以及公共建築「水源地」、「公會堂」,還有張協銘開設的早期西式醫院「協和醫院」、第一棟洋房「陳家三層樓」和日治搭建的移民村政策---等。
古蹟-民房可在斗苑路看到比較多間最後還有"紅磚市場"!
「北斗神社」
ほくとじんじゃ
原址現為臺灣彰化縣北斗鎮的北斗家商。
為鎮守北斗郡的神社,因有日本移民開始進入,位在市區北側,於1937年2月動工,拆毀日期:不明,1940年10月6日舉行鎮座祭落成啟用,社格原為無格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10月6日 文化局資料。
1944年8月6日,北斗神社升格為鄉社,為臺灣在終戰前大量設立及升格的神社之一。
因當時北斗有日本人極力支持讓濁水溪的海運變成集散地
雖然神社已拆不過石獅(紅圈處)移至北斗奠安宮前門口。而銅馬則在鳳山陸軍官校。
原本北斗神社是由附近8個鄉鎮共有,神社拆除後,因地方經濟拮据,有意把地賣掉朋分,所幸當時的北斗鎮長張廷彬主張應建為教育機構,並遊說附近8個鄉鎮的民意代表,最後以投票表決通過將土地捐給當時的台灣省政府籌建省立北斗高中,後改制為省立北斗家商,凍省後則再改制為國立北斗家商。而北斗家商前的道路名為「神社路」。
另外..奠安宮內真的廟前存放很多歷史古蹟
貢生胡君元章喜充香資齋糧碑記
系列名稱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時期:清道光(1834年)
現在:奠安宮 未展出 庫藏
材質:烏石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碑碣原文:蓋聞廟宇興建莫難於倡始,而尤貴有以圖終;非倡始則其基無以立,非圖終則厥功罔以成。 我螺東之有奠安宮,以崇祀天上聖母者也。先在舊社,因嘉慶丙寅燹於兵、圮於水,後廼遷建於北斗。其買宮地以充建基址者,則建街董事陳聯登、楊啟元、陳宣捷、高倍紅、吳士切、謝嘐等諸人倡始之功;其出為建廟總理,不惜捐己貲以助成完竣者,則貢生胡君元章、儒學胡君克脩貴喬梓之力也。 然胡君正不但有助成之力,而更有施捨之功。戊辰之歲,廟甫告成,胡君又慮寺僧香資、齋糧不足,即將本街西南柵門外店地基弍拾伍間半年的稅銀共陸拾餘大元充入本廟,付與住持歷年收稅,以供齋費。此茍非慷慨不吝、樂善好施者,亦安能敬禮神明若斯耶! 夫助成廟宇與施捨齋糧,皆圖終事也。有此豪舉,其功不小。於是街眾相與僉議,立碑於廟側,以誌不朽。 道光拾肆年 月 曰,北斗街眾衿耆仝立,泉郡觀東石室居刻。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
在道光十四年(1834)時立,原嵌於奠安宮左廂的牆壁上,奠安宮拆除之後,現保存於奠安宮新建的後殿內。此碑高六十二公分,寬三十七公分,板岩石材,碑文以楷書書寫,字跡完整清晰。碑文主要是闡述北斗街貢生胡元章捐香資齋糧給奠安宮的善舉。
清代古碑〈嚴禁筏夫勒索示碑〉
東螺西保北斗街記
無照片
臺中州北斗街水道水源地附近平面圖
北斗水道
年分:1937
給水人口:10,000
設置原因: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水質:伏流水(湧水)
區域:北斗街
紅磚市場
百年縣定歷史建築
地址:彰化縣北斗鎮新市街40號
昭和6年(1931年)由地方計畫籌資三萬餘元,擴建市場規模,昭和10年(1935年)落成啟用;主體為磚造,屋架用木架結構,落成後帶動南彰化北斗繁華榮景;在二戰後被稱為北斗零售市場,當時依然為北斗鎮最熱鬧的市場。
平面格局呈對稱之「回」字型,主要入口位居四個角落。整座建築各向立面皆為清水紅磚牆,外側有扶壁支撐,牆上緣有一淺灰色調洗石子水平橫帶收邊,窗台以下有水平橫帶洗石子,並有許當時建築工法是多水平雨庇於立面強調出水平意向。值得登錄歷史建築以永久保存。
北斗中山堂遺址
截自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本案是北斗中正堂的所屬學校為北斗國民中學,前身為日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創立之「北斗郡青年道場」,主要用途為鍛鍊戰爭時期的青年身心、培養報國精神,並且顯現皇民化生活以教化國民信念。之後再隔年,為提升女子教育,因此青年道場被改為「北斗街外七個街莊組合立北斗農業實踐女學校」,簡稱北斗家政女學校,為以女學生為主的職業學校,相關科目包含:修身、國語、數學、裁縫及相關職業課程。
戰後,在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北斗家政女學校被改為「台中縣立北斗女子家政學校」,後於同年被改為「台中縣立北斗初級中學」,在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增設高中部,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改為完全中學,並改名為「台中縣立北斗中學」。同年台灣省行政重新劃分,再更名為「彰化縣立北斗中學」。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再改制為「北斗國民中學」,高中部則設置「省立北斗高中」接辦。
本案建築「北斗中正堂」位於今北斗國中內,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建成,由當時校長楊杏林主導。北斗中正堂主要為校內集會使用,但同時是彰化縣內相當重要的集會場所,除校內活動外,亦曾用以租借給地方居民使用,如婚禮、聚會等等,另也曾被作為選舉候選人發表政見之用。
歷史古蹟種類:學校
使用情形:禮堂、集會所及展演空間
現 狀:在於今北斗國中之禮堂、北斗鎮民眾集會場所。
開放時間:如需預約參觀,假日休息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清理修剪雜草及樹枝,避免植生持續影響建築體。
2.建議管理單位注意內部使用,注意易燃物堆放位置。
古蹟-家屋
壹.奠安宮廟前斗苑路附近會有很多恨具價值的老屋
也能讓喜歡古蹟的人慢慢品調這個建築的氣氛
這也許是北斗鎮衰落後對我們後人的唯一禮物吧!
就是古蹟能稍微保留 .. 不然以利益為出發點的政府和人民一定不會保存的
武德殿#
我覺得最傻眼的是你把它拆掉只為了夷為平地..最後竟只是要做停車場!無言~
太荒謬了! 李玄在鎮長啊! 你也太無知了吧! 虧你跟你老婆還能依直做歷任的鎮長 太丟臉了!
你賄選 也就算了 這個古蹟 你的孫子也會看不到欸!
臉書也有粉專學者拍照分享 其中有許多台灣大木條..再來是文化部的分享當初的武德殿
【北斗古鎮沿革趴2】→北斗魚市│紅磚市場│北斗街屋│北斗保甲事務所│郡守官舍
日本移民村
總督府爲了方便統治殖民地和調節日本過剩人口及國防和民族教化等方面的考慮的日本農民移民政策。
因明治維新後,人口迅速增加,衍生出來的人口過剩、耕地不足與糧食不足等變成是日本迫切解決的問題。
政府想藉由官辦方式,移殖日本農民而建立移民村,做爲臺灣農村的示範用以加速臺灣人的同化,達成日台共存共榮的目標。
加上想以台灣做爲基地,來發展熱帶作物的栽種技術,所以在明治末年東部官營移民失敗後,昭和初年台業西部再度施行官營移民。
而臺灣西部治水正程的陸續完成,未墾土地面積大增,也提供移民墾殖的空間。
在濁水溪浮復地附近,規劃了豐里、鹿島、香取、八洲、利國村、秋津村等六個官營移民村,移植日本農民到臺灣。台灣中部的日本官營移民村都在熱鬧的都市台中州北斗郡
也因為濁水溪的港口得利,其中豐里村的大橋、川上、七星聚落屬北斗境內,分別在北勢寮和西北斗。
嗡嗡家是在大橋組聽媽媽說以前老家是日式三合院...我也沒想太多
卻沒想到是日是移民村的屋子 最後爸爸因為北上工作就將這個老厝賣給建商!
我想是我祖先當時來北斗│寶斗跟要回去日本的人購買這個屋子的吧! 當然就是臆測~
經過70年的物換星移,已從原本的日式聚落,修建成閩南式與現代建築充斥的屋群。
嗡嗡我查資料發現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北斗所存之日本豐里移民村大橋組指導官舍為僅存之遺跡
屬管理階層人員宿舍,佔地寬敞,原有樹木亦多保留。
現在或許因為沒人保養~已經荒廢了!小時候我對這有印象!
北斗郡豐里村大橋部落移民村井元末藏家人在家屋前曬穀,反映移民農作生活的景像(文化部)
移民村-秋津村農業移民的房屋
嗡嗡我老家以前是住在舜耕路
這裡日本農耕移民家屋和管理員工的宿舍
移民指導員宿舍(今北斗鎮舜耕路,為林如金宅)照片中立者為林如金三女林淑媛
照片中的人群為戰時的勤勞奉仕作業,左側柱子標示「豐里村大橋部落入口」
日本移民大部分在1946年(昭和21年)以後陸續遣返,日本人被遣返回國時,攜帶物資有嚴格的規定:
1、現金不得超過1000日圓。
2、夏、冬季衣服各一套。
3、棉被一條。
所以移民者的土地、房子、家財器具帶不走的只能變賣財產,或是送給有交情的台籍雇工和佃農。最初住進移民村的是有交情幫日本人工作的台灣佃農,而其餘的是後來遷入的鄰近村民,按照地緣和人脈關係取得移民村的土地與房子。當時村中宅地、田地的讓渡,只需要給原屋主權利金,甚至自己的親友免費贈予,至今縣府資料也有轉手2、3次的情形。在民國38年起政府實施「土地改革」並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確立耕地所有權。
當時的日本移民村,豐里村大橋部落之配置圖
加上主政者不只忽視,簡直是和它有仇 ..
這間位在北斗偏遠巷弄裡的殘破日式建築,竟有被保留下來,簡直是奇蹟。
不過 ... 因為鎮長執政不力 ... 跟遠東戲院一樣長年沒整理之下...會這樣損毀吧! 唉
北斗國中校園內的老榕樹(北斗國中前身為北斗小學校)
20230619 搬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