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乾陵到底埋有多少寶物?

早在解放初期,時任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就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裏!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郭沫若只說了字畫,而墓室中還可能有滿屋滿室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就是裏面不經意間放置的小瓷器就可能值幾百萬元。有文物工作者曾推算,裏面的各種珍貴文物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裏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天價的文物。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興邦老先生研究乾陵已數十年。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石興邦稱,現在至少能推斷出墓裏70%的埋葬品,乾陵地宮裏應該裝滿了唐朝當時最值錢的各種寶貝。據了解,乾陵內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武則天兩朝皇帝,而高宗和武則天在世時正處於唐朝最繁盛的時期,經濟發達,國富民強。在埋葬唐高宗的時候,隨葬品的價值就佔了全國財政的1/3。20多年後,武則天駕崩,全國1/3的金銀珠寶又被帶進了乾陵。耗資之巨、陪葬之豐可想而知。況且史書上還明確記載,唐高宗臨死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將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全部陪葬。很多專家還推測頂級國寶——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

據石興邦介紹,乾陵除了埋藏著盛唐數不清的珍寶玉石,來自世界各地的寶物也可能數量不少。盛唐時期,世界各國使節、往來朝奉者多不勝數,進貢給唐朝皇帝的都是國之珍寶。石興邦認為,乾陵裏面肯定埋葬著琳瑯滿目的來自西亞、南亞、東亞、北歐等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乾陵是一個世界寶物大博物館!”

據了解,我國很多大型陵墓都存在盜墓現象,但從歷史記載和專家的實際勘測來看,乾陵至今沒有被人盜過。也就是說,乾陵一旦被打開,“世界寶物大博物館”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挖掘計劃曾多次提出

40多年前,陜西省文化部門就曾正式向中央有關部門遞交了《乾陵發掘計劃》,但周恩來總理提筆在這份可能“石破天驚”的計劃書上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雖然發掘乾陵的計劃被禁止了,但在考古界,圍繞著挖與不挖的問題,一場持久的紛爭就此展開。

從1966年至1971年,我國考古專家曾多次對乾陵進行勘查,結論是其墓堅固異常。據勘查,從墓道到墓門長631米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開掘此墓難度較大。

2000年4月,陜西省政府向中央有關部門呈報了一份關於搶救性發掘乾陵的報告。這份報告認為“搶救性發掘是保護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其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體屬喀斯特地形,地質構造獨特,地表流水容易滲入,引起墓室內環境惡化,如遇地震後果不堪設想。當時一些陜西的考古專家也提出,中共發掘乾陵的技術已經沒有問題。

這份報告引起中央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一批考古專家受到邀請參與了這份報告的論證。但專家們經過對乾陵的一系列考察和論證,針對地震、黃土土質、氣候對乾陵的影響,逐條反駁了對乾陵進行搶救性發掘的報告,發掘乾陵的計劃再次被擱淺。

近日,乾陵博物館在西安舉辦了“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週年學術座談會”,據西安當地媒體報道,在這次會議上,有消息透露有關部門準備大規模考古勘測乾陵陵域的文物遺跡。這令人再次想到,發掘乾陵又被提上了日程。

乾陵博物館:挖掘乾陵只是專家個人觀點

記者就此求證了“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週年學術座談會”的組織方——乾陵博物館。該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劉向陽稱:“絕對沒有挖掘乾陵的計劃,挖掘乾陵只是座談會上專家的個人觀點。”

據劉向陽介紹,“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週年學術座談會”只是該博物館舉行的一次小型座談會,入會的專家也僅限于陜西省內。而這次會議更多的是圍繞武則天的歷史功績和乾陵文化研究方向進行的座談。劉向陽稱,座談會上也討論了乾陵文物保護的問題,但談論的不是對乾陵地下文物的保護,而是對乾陵地表遺跡的保護,這包括乾陵地表的石刻、石碑、陵門等文物。劉向陽說:“現在我們對乾陵地表的勘查和保護工作都做不完,更不要去談發掘乾陵了!”

據介紹,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同意了《乾陵考古調查計劃》,實施這個計劃的目的,旨在對乾陵陵域的範圍、規模及其遺址進行一次全面的了解,獲得一套準確、科學的考古資料。劉向陽強調這個調查計劃也只是圍繞乾陵的地表進行,而不涉及乾陵內部的考古。“乾陵為什麼不留給後人去挖掘呢?!”

主張者:擔心文物在地下逐漸被毀壞

記者了解到,在“紀念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週年學術座談會”上提出開挖乾陵計劃的,就是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興邦老先生。記者採訪石興邦時,他態度仍然堅決:開挖乾陵。

他對目前我國的發掘技術和文物保護技術充滿了信心,他認為發掘乾陵已基本不存在技術方面的問題。“乾陵內儲藏著大量的財富,挖掘出來總是有好處的,對於唐代歷史文化的研究、促進對外開放發展經濟、吸引國外遊客這都是有好處的。埋在地下沒有任何好處。”

石興邦著急發掘乾陵的另外原因是,他擔心埋在乾陵內的大批文物正在逐漸變壞。石興邦認為,埋在地下的字畫、絲綢等古物受地質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都有逐漸毀壞的可能。他稱:“我們在發掘西安法門寺地宮的時候就發現,雖然有部分絲綢完好無損,但也有絲綢部分被毀壞,更有一些絲綢已全部毀壞。如果不及時對它們進行保護性處理,部分毀壞的絲綢可能就全部毀掉了。”

石興邦稱:“與其讓這些東西放在墓坑裏爛掉,還不如挖掘出來呢!雖然目前在文物保護上還有些問題需要解決,但按照現在的條件和技術,我們完全可以想辦法去保護它們。”

多數專家反對:有挖掘的技術,但沒保護的技術

雖然石興邦堅持發掘乾陵,但記者採訪時獲知,目前不少國內考古專家都反對發掘乾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的姜先生就說:“任何嚴肅的考古學者現在都不會主張去發掘乾陵。”他介紹說,目前我國已具備發掘乾陵的技術,但是文物保護的技術還沒有全部攻克。從歷次的考古發掘來看,近50%的考古資訊會丟失,特別是體現在對絲綢、書畫等文物的保護上,常常是陵墓一打開,那些鮮艷異常的絲綢就在瞬間被氧化變成灰燼。從全世界來看,每個國家都主張對帝王陵墓進行保護。

據了解,已發掘的文物在目前的技術保護水準下,經常陷入困境。

秦始皇兵馬俑曾出現了脫落的現象,專家曾預言,如果不採取適當保護措施,最終兵馬俑的鼻子和髮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另外,秦兵馬俑的彩繪保護也一直是難題。30多年前秦兵馬俑被發現時,部分兵馬俑仍保留了原來的顏色,但在被發掘出來與空氣接觸後,它們開始褪色。而不斷有遊客遊覽觀看的敦煌壁畫,近年來也陷入迅速惡化的困境,除了畫面剝落、龜裂和黴菌繁殖對壁畫造成的損傷外,大面積的壁畫壁基甚至出現移位、脫落等現象。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宿白主張對祖先留下的東西要慎重。他稱,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觀點是,在科學技術條件還有局限的情況下,不發掘要比發掘好,因為相對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微環境還是穩定的。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副教授徐天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極力反對發掘乾陵,他說:“我們是有挖掘的技術,但挖出的文物我們還保護不了啊!”徐天進稱目前無法預測發掘乾陵的時間,但他相信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挖掘乾陵的可能。

專家們對是否發掘乾陵的問題可謂各持己見。但晨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考古處獲悉,關於乾陵發掘的政策,國家文物局一直沒有變化,不支援發掘。其中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共目前對文物保護的技術尚不成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嗡嗡的異想世界 的頭像
    嗡嗡的異想世界

    嗡嗡的異想世界(lifestyle)

    嗡嗡的異想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